刘世松总编辑:
您好!
我是一个离休干部。13岁在东北参加抗联,14岁调入部队文工团当了一名文艺兵。抗日战争时期,不管条件怎么艰苦,部队文艺兵的待遇却始终很好,无论走到哪里,大家都好酒好肉的招待我们。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喝酒的,至今也有近60年了。现在,孩子们都工作了,经常买些质量上乘的瓶酒孝顺我,通过喝瓶装酒我发现了许多好看的酒瓶,于是便加入了收藏酒瓶的行列。
为了帮助和提高自己的收藏理念,配合对中国酒瓶酒器文化的了解,我自费订阅了一份《华夏酒报》。贵报作为酒行业的“风向标”无疑是成功的,但我个人认为,还应该多刊登一些人与酒,酒与瓶,瓶与人的互动话题,如贵报刊登的《“大器晚成”的酒瓶周》(详述周青馗收藏酒瓶的小故事)就很好,有机地把酒文化与酒器文化衔接融合在一起,提高了对酒与酒器文化的宣传力度。
借此机会,我还想给酒企业提个醒:现在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,收藏酒瓶子的人也越来越多,创意好、造型好的酒瓶,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酒瓶收藏这个行列。
以上是我个人一点肤浅的建议,仅供参考。祝《华夏酒报》越办越好!
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热线读者:王忠友
2007年7月27日
图为王忠友(右一)在展示自己的藏品。
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《华夏酒报》。
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,请订阅《华夏酒报》,邮发代号23-189 全国邮局(所)均可订阅。